米乐m6官网下载:2022-2023年度医药健康部分细致划分领域投资风向扫描
发布时间:2024-05-13 01:28:56

  是医药健康行业的重要细致划分领域,不仅市场规模巨大,而且技术迭代也十分活跃。在行业中,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市场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罗兰贝格管理咨询2023年2月发布的《202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达9582亿元人民币,近7年复合增速约17.5%,已跃升成为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但从药械比角度看,我国目前药械比水平仅为2.9,与全球平均药械比1.4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表明我们国家医疗器械市场未来存在比较大的增长空间。

  在四大细分赛道中,医疗设施是占比最大的细致划分领域。医疗设施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等,据统计,2021年医疗设施占比我们国家医疗器械整体市场规模约60%,整体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

  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国家和地方在政策上也不断加大力度,支持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创新。2021年底,工信部、卫健委等国家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并围绕诊断检验装备、治疗装备、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等多个重点发展领域,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长期以来,医用设备、高值耗材等领域跨国企业市场占有率仍然较高。现阶段,由于地理政治学等因素的影响,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国产化迎来新发展机遇。若企业不仅仅可以在国内市场体现出竞争力,还可以出口销往海外,将十分具有投资价值。

  脑机接口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以此来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近年来,随着AI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以及医疗健康等方向的市场需求驱动,脑机接口在国际、国内市场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并走向商业化落地应用。

  在国际市场中,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在今年5月下旬宣布,该公司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将启动其首个人体临床研究。在国内市场,今年5月,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同时在政策层面,“十四五”规划第一次将脑机技术明确写入需要攻关的重点技术品类中,明确脑机融合是脑机技术的关键。

  医疗健康领域是脑机接口最初、最直接、并且最接近商业化的应用领域,具体来说,脑机接口技术可将脑电信号转换为控制指令,进而帮助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与外部设备交互,提升生活品质,脑机接口具备监测、改善/恢复、替代和增强四大功能,除用于脑部疾病外,脑机接口还可治疗抑郁症、多动症、自闭症、癫痫等疾病,及疾病的康复治疗。

  根据21世纪创投研究院统计,在一级市场,已有多家机构在脑机接口赛道形成提前布局。比如红杉中国、鼎晖投资、蓝驰、经纬创投、金沙江联合资本等创投机构近年均在脑机接口赛道出手投资,行业中也涌现出脑虎科技、臻泰智能、博睿康、微灵医疗、迈联脑控等热门创业公司。

  而在脑机接口赛道的投资中,投资机构会着重关注项目的两方面能力。一是企业有没有全产业链的能力。团队不仅需要在电极、算法方面有所擅长,还需要对神经生物学、临床医学形成深度理解。二是企业能否找到好的应用场景,把技术落地到产品,在具体的场景中得以应用。这样的企业将更具增长空间,有望带来好的投资回报。

  手术是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型医疗器械,可以克服人的生理局限,具有操作精度高、操作可重复性高、操作稳定性高等特点,可以被用作高精度要求的微创手术中。

  近年来,手术市场呈迅速增加态势。根据沙利文数据,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由2015年的3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8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22.6%。预计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将会继续维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于2026年达到336亿美元,自2020年起复合增长率为26.2%。

  腔镜机器人是市场潜力最大的手术机器人,2020年,全球腔镜机器人市场规模52.5亿美元,占比63%,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仅次于腔镜机器人,约为13.9亿美元,占17%。在中国,2020年全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4.25亿美元,其中腔镜机器人占75%。

  长期以来,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一直被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2015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多项鼓励医用机器人创新发展的政策,一批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在此环境中诞生,并在一证券交易市场吸金无数。

  在二级市场,手术机器人公司已然形成上市热潮。2020年7月,手术机器人公司天智航在科创板上市。2021年,高瓴、CPE源峰等投资的微创机器人在港交所上市。2022年7月,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润迈德登陆港交所。今年以来,又有精锋医疗、键嘉医疗、思哲睿等多家手术机器人企业冲击上市。

  在一级市场,手术机器人赛道投资热度持续。在统计区间内,有敏捷医疗、万思医疗、术锐机器人等多家手术机器人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获得来自元禾原点、夏尔巴投资、国科投资、正心谷等VC/PE机构的投资。

  与此同时,21世纪创投研究院在访谈中发现,仍有投资人对手术机器人赛道持观望态度。根本原因在于,在推广应用方面,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并不明确。对于医院来说,购买和使用手术机器人的成本仍然过高,企业商业模式能否形成闭环仍然存疑。即便是已经走向证券交易市场的天智航和微创机器人,仍然没有实现扭亏为盈。

  在创新药领域,ADC正成为最受关注的赛道之一。ADC全名为抗体偶联药物,是一类由单克隆抗体和具有强效细胞毒性的小分子药物通过生物活性连接子偶联而成的新型生物药物。它兼具了单克隆抗体药物高度特异性和靶向性的特点,以及小分子药物清除癌细胞的高效性,能协同发挥抗体药物和化学药物各自的优点,降低对生物系统的伤害。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抗体偶联药物(ADC)行业全景图谱》显示,抗体偶联药物产业链全景图上游主要为抗体药物原材料,包括化学试剂、药物载体等,以及设备供应商;中游主要流程包括研发、临床研究、临床试验、生产申报、规模化生产能等,参与者有高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医药外包服务企业等;下游主要是通过医疗机构治疗患者。

  对应来看,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主要有健顺生物、金斯利等,设备供应商主要有华大智造、金仪盛世等;中游参与者主要有科伦博泰、荣昌生物、齐鲁制药等;下游医疗机构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

  就市场规模方面,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2年,ADC药物的全球销售额约79亿美元,自2018年以来复合年增长率超40%,并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647亿美元。收购上看,自2022年以来,涉及ADC的收购及授权交易已超过100笔;同时ADC许可交易也在激增,2022年全球共63笔ADC授权交易,较前一年增加270%。

  另据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全球已获批ADC药物有15款,有500多项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涉及222款ADC候选药物。而仅国内就有170余个ADC药物在研,其中进入临床阶段的近60个。

  mRNA又被称为信使核糖核酸,是由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转录而来的、携带遗传信息并能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一类单链核糖核酸。mRNA疫苗是将编码靶点特异性抗原的mRNA引入体内,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制产生抗原,从而触发免疫应答。

  相比传统疫苗,mRNA疫苗具备有针对病原体变异反应速度快、工艺简单、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在全球市场规模逐渐扩大。mRNA 技术具备预防和治疗应用前景,具体包括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以及治疗性药物。

  近年来,全球新冠大流行催化了mRNA疫苗的快速应用,资本不断向这一领域聚集,相关领域上市公司和初创药企发展迅猛。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mRNA疫苗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460亿美元,非新冠疫苗 mRNA 市场规模有望在 2025 年达到 281 亿美元。

  2023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mRNA疫苗技术的两位“功臣”——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维斯曼,这也进一步提振业内对mRNA疫苗赛道的信心。

  在国内,石药集团mRNA疫苗产品获批。同时,有艾博生物、康希诺、惠正奇医药等在内的生物医药公司都在开发相关的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mRNA疫苗的运用场景不仅限于传染病预防,在治疗肿瘤、免疫疾病、罕见病等领域具有令人期待的发展空间,并有望大面积替代传统疫苗。与此同时,mRNA仍为新兴的生物技术,其风险依然高企,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和时间进行研发投入。

  近年来,随着时下人们对健康愈加关注和多元化支付体系的完善,肿瘤和罕见病治疗得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其中,CGT(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在科技和资本的多重作用下,发展速度尤为惊人。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中国CGT市场规模预计同比增长1025.21%,且随后多年仍将保持100%以上的高增长趋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CGT市场规模将达到178.85 亿元人民币。从产业角度来看,CGT有望发展成为未来十年的黄金赛道。

  在传统生物制药领域,过去10-20年中国me too、fastfollow的较多。但在细胞和基因领域,中国已经积累了核心优势并有赶超趋势。在技术的原创性和迭代升级水平,以及进入临床试验的数量方面,中国在全球都很存在竞争力,同时中国还有巨大的临床需求和市场潜力。

  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中,Biotech公司为行业的主要玩家。截至2020年末,全球的500家基因治疗公司中,有接近80%为初创企业,在中国,则有75%的基因治疗公司为初创企业。由于CGT行业高企的研发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因此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细胞基因治疗赛道在前几年的持续火热后,目前正面临阶段性低潮,美国几家知名的细胞基因治疗公司最近股价也出现大幅的下滑。华方资本合伙人罗王倩认为,细胞基因治疗还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在一些方向上取得成功就带来一波热潮,而在另一些方向上阶段性不达预期又带来悲观失望,这些都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由于上游的一些关键技术还没有正真获得解决,细胞基因治疗企业要在更广阔的领域施展拳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华方资本团队顺应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沿着产业链环节向上游走,去挖掘投资上游关键技术有可能实现突破的平台型企业。

  这种企业的商业模式灵活性更好,“达”则推动自身管线进展,快速提升价值;“穷”则通过为下游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服务来获得营收增长。在当下这种环境下,他们也会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在上游形成布局也能够最先感受到行业发展的奇点。未来,一旦上游关键技术瓶颈得到突破,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整个赛道风口到来的机会。

  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工程学的方法改造生命(细胞等)或从源头开始构建一套生命系统,以帮助人类实现治疗疾病、生产产品、治理环境等目标。作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学在医药、健康、制造、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合成生物学是继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基金组测序后的“第三次生物科学革命”,具备前沿性、颠覆现有工业生产流程、有应用市场及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鲜明特征。麦肯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价值将达1000亿美元,未来全球60%的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方式实现。

  以科研为开端,合成生物学在过去10余年中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向产业。其作为底层工具应用于诸多领域,不但为人类造物提供了新的方式选择,还正在快速成为碳中和背景下绿色制造的重要思路。

  在创业者和投资人看来,合成生物制作的完整过程兼具绿色环保与降本增效优势,其技术应用有望加快我国双碳指标达成。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地多部门发布有鼓励合成生物技术发展的文件,多地希望在合成生物学赛道抢占新风口。以常州为例,当地已开园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正在建设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并且有西太湖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揭牌,已集聚普罗吉医药、智态生创等一批合成生物重点产业化项目。

  目前常州合成生物产业拥有创健医疗、药物研究所等35家企业,其中“专精特新”企业8家、规上企业16家;拥有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等合成生物创新平台6家。

  数字医疗是指把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医疗方式,是公共医疗的发展趋势和管理目标。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医疗等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数字医疗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据《2023—2027全球数字医疗产业经济发展蓝皮书》,2022年全球数字医疗市场规模为2110亿美元,2023年至2030年将以18.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至8092亿美元。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风险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医疗市场规模达1954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73%。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3年中国数字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844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进一步增至413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医药健康行业整体处于资本寒冬期之中,全球数字医疗投融资事件和金额达到8年来的最低点,国内外数字医疗上市企业市值也达到低点。

  2023年4月,上市仅一年多的美国数字疗法明星企业Pear Therapeutics宣布已申请破产保护。虽说数字疗法只是数字医疗行业非常小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数字医疗。但公司所暴露的问题也说明,数字疗法仍处在早期阶段,其在患者和支付方的接受程度方面还有很多需要验证的地方。

  21世纪创投研究院在访谈中发现,一些专注于数字医疗领域的投资机构仍然看好数字医疗的长期价值。

  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认为,数字化是医疗的未来,是全球价值相关方的共识。从医疗机构及高校角度来看,国内外头部医疗机构和高校纷纷开设数字医疗创新中心,开发数字化诊断与治疗应用。从科研出版角度来看,多家顶级医学杂志已设立数字医疗子刊,持续的研究成果涌现,让数字医疗创新走入舞台中央。从医疗器械企业角度来看,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将数字化列入5-10年最重要的战略发展趋势之一,并成立数字创新中心。

  杨瑞荣总结,目前国内数字医疗呈现五大发展的新趋势。一是谁受益谁买单,如果真正能够解决患者问题,患者是愿意为数字医疗付费的,数字医疗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且已经有大批形成规模化收入的创业企业涌现;

  二是生成式可能改变全世界医疗生态,中国和其他几个国家的机会大不相同。但在提高沟通效率以及医疗IT等领域,会有颠覆式的机会出现;三是药械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将逐步推动数字医疗发展,产品加数字医疗运营的解决方案是不变的趋势;

  四是数字医疗将回归价值创造,E-Marketing行业洗牌、去伪存真;五是医疗机构快速基础硬件建设带来医院内涵发展的需求,未来将逐步提升对数字化管理和专科建设的需求。

  在医疗服务领域,我们正真看到医院行业的并购浪潮仍在持续。2022年8月,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全资收购妇儿医院美中宜和,在当时引爆市场关注。今年5月,拥有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新里程宣布,从并购基金手中收购了兰考第一医院、兰考东方医院、兰考堌阳医院和泗阳县人民医院的绝大部分股权。

  医院资产具有资本支出大、回报确定性高、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成为资本并购资产的首选。此前几年,医院领域的并购交易已经很活跃。比如上市公司海吉亚豪掷近20亿收购苏州永鼎医院、PE并购基金德弘资本收购上海美华妇儿医院、险资巨头平安保险接管北大国际医院、泰康38亿元收购苏州口腔医院等。

  泰合资本认为,从2018年开始,具备专科特色优势及优质医师资源的专科医院逐步受到投资方的青睐,并购资金开始由综合医院集团向专科连锁医院倾斜,民营医院的并购整合开始成为主流。根据普华永道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专科医院并购交易金额占医院总并购资金的六成以上。

  可以看到,并购市场在近两年被再次激活,并购进入更加聚焦、更加垂直的阶段,也可称之为“Roll-ups”的整合式收购。即区域性连锁集团整合为全国性医疗集团,产业链上下游纵向扩展的整合,其目标都是为了扩大规模、在全国范围树立品牌、以及通过协同整合减少相关成本,创造规模经济。

  这种并购不同于以往。对买方而言,简单的并购并不能够实现整体增长。市面上的标的令人眼花缭乱,买方想要找到真正适配自己的业务区域网络和专科领域的合适标的,需要更仔细甄别标的的基础禀赋。因此,并购会变得更聚焦(聚焦于自身专科业务)、更专业(专业在强化自身业务网络)。

  近年,随着时下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部分民众的健康需求正由过去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严肃医疗转向以健康保健为中心的消费医疗。颜值经济当道,抗衰老、清洁美容、美体塑形、近视矫正、种植牙、正畸诊疗、生发固发植发等细分赛道方兴未艾。

  在植发细分赛道,《2022中国植发行业研究报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植发行业开始蒸蒸日上,当年市场规模为58亿元。随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至2021年,中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69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26.1%。2017年-2019年,中国养发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地增长。截至2022年上半年市场规模达到883亿元。

  同时,据《全球植发市场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植发市场规模将达到238.8亿美元(约合1709亿人民币),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速将达到24%。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判断,我国植发市场将从2020年的13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5年的378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23%。

  21世纪创投研究院梳理发现,许多VC/PE机构已经在植发赛道提前布局,赛道头部公司正逐步走向IPO。2021年12月,雍禾医疗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植发行业首家上市企业。2022年6月29日,大麦植发递交赴港申请。在招股书失效后,大麦植发在2022年底再次启动赴港IPO,继续冲刺IPO。另一家赛道头部公司碧莲盛,也在2018年获得来自华盖资本的5亿元战略投资。

  除了爆发式增长的植发赛道,司美格鲁肽等“减肥神药”的爆火,让人们注意到快速地增长的减肥市场。据弗罗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国内减重市场规模为21亿元,2017年至2021年复合增速为71.4%,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可达111亿元。巴克莱银行估计,未来10年,全球减肥市场的价值可能突破1000亿美元。

  受“减肥神药”的推动,诺和诺德市值一路飙升。国内市场诸多药企也争相布局,比如,华东医药拿下国内首家利拉鲁肽注射液两大适应症(糖尿病、肥胖或超重)的上市注册证书。

  同时,通化东宝、正大天晴、双鹭药业、联邦制药、复星医药旗下江苏万邦等国内数十家药企纷纷发力利拉鲁肽研发。即使是减重效果更突出的新一代GLP-1司美格鲁肽,、九源基因、丽珠集团、、齐鲁制药等药企也着手研发布局。但需注意的是,“减肥神药”的副作用不容忽视,市场也面临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