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官网下载:李天天:医疗和健康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发布时间:2024-05-13 12:12:34

  国内疫情:全国累计确诊81201例,现存确诊8219例,境外输入155例,现存重症2622例,治愈69740例,死亡3242例。

  国外疫情:累计确诊118168例,现存确诊100586例,死亡4667例,治愈12915例。

  我认为互联网医疗还是处于一个很早期的行业,各家做的事情可以在别的行业中找到一些类似的影子。

  我们一直有这样一个逻辑:医疗和健康是完成不同的两件事情,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行业的判断。

  疫情从医学分类的话属于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我们去做很多些事情顺理成章。

  到现在我们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取得了相当的好的成绩,我认为还是战略定位专注在health的选择是正确的。

  其实,我们所讲的医疗更多的是讲严肃医疗,要解决的是疾病的问题,你要解决的手段,包括药品、手术,你要打交道的场所,应该是医院或者是医疗机构,我们把它归类成医疗这一端,坦率地来说这一端其实互联网很难去撬动。

  早在2011年的时候,互联网医疗刚刚兴起的时候,我当时说的这句话叫做“移动医疗,医疗有时移不动。”我认为这句话到今天还是成立的。

  所以,如果你专注的是严肃医疗,就要解决疾病问题,移动互联网能起到的作用不大。

  我们放弃了在严肃医疗端的服务,专注在生活方式、生活的理念这一健康端去发力。

  如果看大健康领域、看生活方式、生活品质这一块,机会很多,而且大部分问题都是简单的、常见的甚至是完全跟疾病没关系的。

  比如说一个人,他感觉自己脸部的皮肤有点黑,他想变白一点,他通常不会到门诊去挂号问医生这样的一个问题的。但是你说这个需求存在吗?需求存在的。

  其实从我们自己后台的数据也能清楚看到这一点,比如说他关注皮肤,关注宝宝的营养,或者关注自己脱发这一些简单的问题,他都会选择到线上来咨询。我们正真看到了这样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了。

  我们制定的战略是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用我们专业的知识能够解答健康方面、生活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解答疾病方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的主力是在大健康领域,在家庭医院之外的场景做好我们的服务。

  疫情期间,我们也在对接药品的配送,跟线上的药店,包括天猫、上药、国药大型的药品流通企业对接起来,帮助线上问诊的患者也能够很好的满足他们的供药。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帮助湖北一些城市有癫痫的儿童,癫痫我们俗称的羊角风,一些小朋友有癫痫其实停药是很危险的,他非常有可能会发病。

  我们跟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搜集大概有300多人有需求药品的信息,从武汉到黄石、天门、鄂州都有的,我们也帮他们找供应商、找物流公司,真的不容易。

  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认知,就是丁香园、丁香医生提供的一定是一个连续整体的服务。

  即使是专注在健康端,所有的产品、商业模式,都是由一个个真实用户的需求所决定的。

  看一看:是我们去完成内容信息、知识的生产,这实际上也是大健康领域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简称为健康科普。

  问一问:用户看完、搜索完、理解了这个内容,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搞清楚,这样一个时间段我再来问一问。

  管一管:问完了之后,可能还希望接受线下的服务,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慢慢的就从线上到线下去接受服务了。

  我们觉得整个健康这一侧的需求,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从看内容、学知识、搜答案、问问题、问建议,一直到最后的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身体的一个连续整体的服务。

  在线问诊很好,可以在线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始终认为只有在线问诊一项业务无法单独撑起一家企业。

  所以,我们绝对不只做在线问诊,而是从内容的生产、数据的挖掘、词条的建立到问诊平台的建设,甚至包括到线下的诊所,跟其他(第三方)诊所的合作都会去探索。这是我们连续整体的战略定位。

  我们看到今天互联网最核心的两个基础的因素,一个是移动社交,另一个是移动支付。

  移动社交可以把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单点联系起来,让人们能获知到第一手的信息,甚至通过朋友圈的裂变进行传播,我认为这在互联网医疗中实现了信息同步、信息分享的功能。

  移动支付它起到的作用可以把我们原来一些线上的服务通过快捷便利的方式给它进行商业的变现。比如说像知识付费,在线的问答,这些都可以去进行尝试。

  事实上,从2003年的非典到这一次的新冠,给我感觉最深的是网络本身技术方法的进步。2003年时互联网是PC时代。

  早期传统的观念是去找医生、看医生,一定是希望能够通过面对面跟医生进行交流的。

  随着移动技术的突破和进步,现在慢慢的变多的人会把一些简单的情况选择到线上来问问题。

  从医疗领域来看,我们现在去做在线的咨询、问诊,很多时候是缺乏医疗级别的数据的。没有这种数据的医生就跟“瞎子”一样。

  我自己就是神经内科医生,你让我去给一个患者去进行远程的、不能面对面的交流情况下,让我对他复杂的情况做判断,这对我来说是很难的。

  目前移动技术还未达到可以居家采集到有意义的医疗数据。所以还要等待的,这种等待还要花个几年,甚至十年左右的时间。

  我希望未来5-10年在移动社交、移动支付的基础上,有这样居家的移动检测设备,甚至是一种可穿戴、可植入的设备,在家庭当中就可以采集到医疗级的数据。

  在这种基础的技术可以有效的进行出现突破之后,我觉得互联网医疗还是会迎来一个更加巨大的变化和更加快速的发展。

  多肽学社线上社群:聚合医疗大健康领域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多肽学社目前自营社群有“医生创业”“医健创业”“医健融投”等15个社群,5000+医健行业意见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