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官网下载:团泊洼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发布时间:2024-05-13 01:31:13

  早上8时刚过,年过七旬的王强穿上迷彩服,背上相机和镜头,骑着自行车向团泊湖出发了。

  作为一名鸟类摄影爱好者,十几年来,鸟飞到哪里,王强就跟到哪里。从原来足迹遍布天津各个湖泊湿地,到近三年专注于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的拍摄,王强这个土生土长的静海人见证了团泊湖及周边地区的变迁。

  这块熠熠生辉的“绿宝石”,正在用自己扎实的脚步告诉我们,绿色是大自然的原色,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水青山更美,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早些年,王强和许多摄影爱好者一样,执著于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珍稀鸟类的发现和拍摄,当时团泊周边地区的“普通”水禽,还入不了王强的“法眼”。

  静海是渤海的退海之地,尤其团泊湖周边地区更是典型的盐碱地,过去生活在周边的百姓中间曾流传着这样的一段民谣:苦水沿边老东乡,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那时候团泊湖的冬天在王强眼里没有一点生机:“等天冷下来,湖边是光秃秃的一片,堤岸上都是盐碱地返上来的白霜。加上周边好多老旧钢铁企业,生态环境真是不容乐观。鸟儿那是多有灵性的精灵,越是珍稀的品种,越对环境有苛刻的要求,根本不在这儿落脚啊!”

  粗放的发展方式逐渐褪去,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团泊湖周边,以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发集团”)为代表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加快了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如今,友发集团已发展成为全世界第一家千万吨级钢管制造企业,钢管产量居全国同类企业首位,更成为24项钢管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的起草者和修订者。近年来,友发集团在环保治理和改造上累计投入了近10亿元,在行业内率先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实现了废酸、废水、废气零排放,更是创造性地把景区建在厂区内,打破了世人对焊接钢制管行业“脏、乱、差”的传统印象。

  团泊湖周边生态保护治理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让这块水域重新恢复了生机。2015年开始,随着珍稀候鸟的频繁光临,王强也成为团泊湖的常客。“据观测,当时团泊湖的鸟类大概有110多种。后来,周边的鸟类慢慢的变多,我就有了立鸟存照的想法,也得到了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全力支持。”这项浩大的工程一干就是三年,尤其是每年3月和12月的迁徙季节,除了遇到恶劣天气,王强几乎都在野外拍鸟。今年初,这本凝集了他无数心血和汗水的《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湿地野鸟欣赏》由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书中记录了王强拍摄到的194种在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逗留、迁徙的候鸟及留鸟。截至今年11月初,王强在团泊地区拍摄到的鸟类已经上升到了202种。

  乘船进入团泊湖,不时会有水鸟成群飞过。“那是白骨顶鸡,是团泊湖数量最多的夏候鸟之一。”与这片水域朝夕相处4年多的时间,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艳寰也成了半个鸟类专家。他指着掠过的飞鸟不时地介绍着,“团泊湖的水域面积达到了51平方公里,与天津其他湿地相比,团泊湖的水面大且深,吸引的游禽也相应更多一些。2021年,我们选了一块浅滩进行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做了5000平方米的水葱和香蒲的复壮,去年马上就有鸟类在那里聚集。今年经过团泊的候鸟上升到3万至4万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万多只。灰鹤、大天鹅、各种鸥类都是我们的常客。像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黑鹳、大鸨、遗鸥、黄胸鹀、白尾海雕、青头潜鸭等,近年来也频繁被观测到。”

  团泊地区受到鸟类的青睐,离不开近年来静海区狠抓团泊湖的环境保护,在植被修复、生态补水、巡查管护等多个角度整体推进;更离不开当地农民爱鸟、护鸟意识的提升。王强回忆,去年冬天他“全副武装”扛着“长枪短炮”在堤边寻找位置,一位路过的老人便警觉地上前询问。说起此事,王强欣慰地说:“有了这样美的环境,有周边这么可爱的居民,我能确定,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候鸟爱上这里,更会闯进我的镜头。”

  被这片水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的,不只有充满灵性的水鸟,更有一群干事创业的人。

  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合作示范区”)内,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一期)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团泊院区于今年9月25日开院。不远处,天津医科大学新校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一路之隔,天津中医药大学落户已逾五年。作为最早入驻合作示范区的高校,2018年,天津中医药大学迁址团泊西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曾经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提到,当时的团泊西区到处都是水洼地,汽车也很难开进来,自己是“提着鞋、光着脚走进了这片洼地”。但在他的心中,一个中医药大学就应该像个大植物园,正是这片洼地的生态原真性和厚重的文化渊源,让他下定了在这里落户的决心。

  居一隅而聚众星,团泊健康城中,中西医“双航母”医疗集群成为吸引大批企业和人才的筹码。

  2020年,由天津健康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医院组织专业团队运营的天津协和博精医学诊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和博精”)从零起步,在这里迈开了创业的步伐。公司经理刘汉芝和记者说,自己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派出的血液病理学专业的带头人,第一批进驻协和博精,全程见证了企业“非一般”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公司确定选址后,在合作示范区管委会的全力帮助下,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整体装修,又用3个月的时间办好了营业执照,8个月过后已具备全方面开展实验的条件。许多工作都是多头并行,管委会让我们感受到了保姆级的服务。”刘汉芝说。短短三年时间,协和博精慢慢的变成了国内最专业的血液学检测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之一,能够开展600多项专业检验测试,经营事物的规模遍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服务医院500余家,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3亿元。今年的数据虽然还没有出来,但刘汉芝非常肯定地和记者说:“一定会更好!”

  协和博精的快速的提升,为更多企业向团泊西区聚集奠定了信心。据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段然介绍,2022年合作示范区的招商引资到位额达20.8亿元,贡献率居静海区首位。截至目前,已经有126家生物医药类企业注册在合作示范区。

  产业的聚集,带来了人气的提升。提起这些,刘汉芝笑着说:“现在从公司下班也开始堵车了。加上血液病医院开诊,附近医科大学也要陆续搬迁,这边的烟火气越来越足。不少同事干脆把家搬到了这里,这也是大家对团泊的未来充满信心的表现吧!”

  团泊湖北岸,宽阔的独流减河静静流淌。作为“白洋淀独流减河北大港湿地渤海湾”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团泊湖正好处在重要的生态节点上。这里独特的风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便利的区位优势,是静海与生俱来的“天赋”,但背后更凝聚着静海人的汗水与心血。

  今年53岁的史凤友是团泊镇孟家房子村人,用他的话说,过去自己是个小企业主,而现在已经转型成了“新农人”。“我以前曾开了个拔丝厂,对环保没什么概念。后来,区里对散乱污公司进行治理,我们村的许多企业都搬迁到了杨家园开发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要求也慢慢变得高。”

  两年前年过半百的史凤友决定回归土地。“还记得当初搬迁的时候,领导找大家谈话,跟我们说,背靠团泊湖这么好的自然资源,不能竭泽而渔只看眼前,还要算生态账,要福泽子孙后代。”史凤友回忆说,“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作为土生土长的团泊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种植业。”2022年,史凤友承包了孟家房子村2800亩的“团泊稻”基地,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他斥资15万元,购置了两台无人机进行“飞播”水稻作业。与传统水稻种植方式相比,“飞播”水稻不需要育秧、移栽,直接将种子精量撒播在田间,不受地形限制、播撒密度均匀、成本更低。(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团泊镇是静海区最早实现全域城市化的村镇之一,整体搬迁之后,村民们除了生活方式和环境的转变,很多人也会有就业的压力。“不过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了。”史凤友说,“我们这儿现在有了光合谷,有了温泉酒店,还有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这一个个景点聚集在一起,不仅带来了人气,更带来了许多就业的机会,我们村不少人就在光合谷上班。”

  今年以团泊湖为核心,带动整个静海区文旅产业获得大丰收。国庆假期期间,全区共接待游客84.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8亿元,区内A级景区与2019年同期相比,接待人数增长了8.9%,营业收入增长了16.7%。从夏天的团泊湖半程马拉松,到秋天的团泊村美丽乡村赶大集、环团泊湖公路自行车赛,一个个活动接连发力,团泊湖周边的旅游看点令人应接不暇。团泊镇党委书记周晖表示:“经过多年建设,团泊镇已经打下了一定的文化旅游基础,通过一系列精品旅游场馆的建设,再加上各类独具特色大型文旅活动的举办,努力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有效聚集,未来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今年秋天,史凤友利用稻田边的十几亩鱼塘,浅浅尝试了一把文旅项目。“说白了,就是借着鱼塘开了个集露营、垂钓、美食于一体的农家乐。别看地方有限,但是生意特别火爆,想来我这儿钓鱼、吃铁锅炖鱼都得排队,顺便还向游客宣传了团泊稻,效果很好。”史凤友说,“大家都盼着团泊洼能再次名扬天下,到时候还怕钱袋子鼓不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