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官网下载: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记2019年“最美退役军人”、国网江苏电力如东公司退役军人员服务队
发布时间:2024-05-13 01:32:44

  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记2019年“最美退役军人”、国网江苏电力如东公司退役军人员服务队

  黑云翻滚,暴雨如注,十几个退役老兵自发结队前行,顶风冒雨巡查险情;夜深人静,当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时,他们却从床上爬起来,带上工具设备,穿行于夜幕下的大街小巷;除夕之夜,万家团圆,他们却在野外勘探接线……

  “他们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过。”凡是熟悉国网江苏电力如东公司退役军人员服务队的人,都这样评价。18年来,这支以退役军人党员为骨干的服务队,从电力抢修队发展为社会服务队,从人工“活地图”到研发便民“小程序”,不断为民便民、扶危助困,成为当地群众离不开的贴心人、好助手。

  日前,该服务队被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政治部联合评选为2019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集体。据悉,这是自全国评选“最美退役军人”以来,首次表彰的唯一团体。

  “我是掘港镇中心医院院长,患者已上手术台,可突然全院停电,无影灯用不了……” 2004年的一天,接到报修电话,服务队立刻携带发电机赶到医院,勘探接线,启动应急预案和临时电源,从接到电话到灯光亮起,只用了短短的15分钟。

  地处黄海之滨的如东县因受台风、雷电、大潮等因素影响,加上电网基础薄弱,电力故障频发,电力抢修任务非常繁重。

  “平常能看得出来,关键时能冲得上去!”18年前,员、退役军人缪恒生召集同为党员退役军人的白峰、蔡邦相、李桂春商量:“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应该有咱员。以后苦活累活,咱们这些当过兵的党员要先上!”“员服务队”自此成立,为每个人制作的红马甲背后专门绣上了“员”4个大字。

  “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标准、最大的效率执行每一次任务。”这是缪恒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省电力系统内首支员服务队,他们率先向社会承诺:随叫、随到、随修,24小时值班,365天无休。没有值班室,他们买了行军床,晚上睡在营业大厅等报修电话。很快,“用电有困难,就找‘红马甲’”的口碑在当地传开。

  “以临战的姿态,随时执行抢修任务。”18年来,服务队一直执行准军事化管理,值班室里所有的被子叠成部队一样的“豆腐块”,红马甲、安全帽、抢修箱等物品整齐摆放,遇到情况,立即出发。

  2018年7月,台风“安比”来袭,树枝压弯了电线,苴镇敬老院东屏分院停电,按规定雨停后才能进行抢修。适逢一位老人去世,正在连续抢修的顾海峰等人决定特事特办,冒雨清除树木恢复供电,之后又奔向另一处抢修点。

  “我们接到的报修中,有三分之一是抢修服务范围以外、居民家中的故障。”顾海峰说,在做好抢修服务基础上,一般能帮忙都有求必应,尤其是孤寡老人、特困户等。

  从一开始的4名党员退役军人,发展到有75名退役军人先后加入,18年来,服务队队员始终保持“我是一个兵,全心为人民”的初心。

  18年如一日,他们始终以忘我的境界奋力拼搏,创造出无数让人惊叹的成绩。卓越背后是无私的付出,如东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在断落的电线前拉起红色人墙;他们在50℃高温的电缆井下,半跪着托举几十斤电缆长达半小时;他们在台风暴雨中抢修排涝站机泵,避免全村农田被淹;他们争分夺秒为遭龙卷风破坏的企业复电,使企业按期完成100万美元的订单……

  “虽然脱下了军装,但穿上红马甲,亮出党员身份,感觉自己还是一名战士。”服务队的缪恒生说:“大家身上那股韧劲和团队意识都在,电话响到三声,就要接听,抢修车五分钟就要离开大门。如果人家门关了,要敲三声。不允许抽用户一根烟,喝用户一杯水。”

  细节彰显品质,细心更显真情。当过兵的缪恒生,平时抢修时特别注意记下街巷名称和位置,休息时还骑自行车去对比查看,他手绘“如东城区抢修地图”,被队友称为“活地图”。

  这些年,随着新城区扩建、老城区改造,“抢修地图”更新了一稿又一稿,成为服务队的一大“法宝”。新队员加入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在老队员带领下熟悉地形,获取最佳路线。

  服务队至今经历了四任队长,经过努力创新,每任期间都有大进步。第一任队长缪恒生凭借半军事化管理、“手绘地图”和周到服务,改变了当年老百姓口中的“电老虎”形象。

  第二任队长刘跃平设计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抢修作业标准化指导卡》,规范日常行为、安全生产、抢修工艺,做到有章可循。

  第三任队长顾海峰开始使用“大数据”,把抢修数据录入数据库,判断每个台区的基本情况,分析常见故障发生概率,大大压缩了现场检修时间。

  如今,1989年出生、中国矿大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的郭鹏担任第四任队长。2017年、挂职农网改造工程项目经理的郭鹏,在高原反应强烈、右心室变大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坚持50多天吃住在荒野的农网改造项目部。

  郭鹏还带领大家研发一款可在线报修的微信小程序,既方便群众报修,还能直接看到维修队实时位置,减少等待的焦虑。如今,服务队从“6人组”,发展壮大到覆盖全公司的17支队伍。最初的县城城区维修服务队,也发展成了员服务“项目保障队”“安全宣教队”“电力体检队”“爱心团队”,在如东县城乡,“红马甲”的身影,已走进千家万户的心坎里。

  18年来,他们共取得23项国家应用专利、29项群众创新成果奖、11项质量管理QC成果奖,这些实用技术创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1984年,余新明、陈炜等所在部队奔赴前线,临战前夜的战壕里,他们彼此生死相托:“假如我‘光荣’了,请帮我照顾父母。”

  这是永远镌刻在18位烈士亲人心中的一幕:每年新春佳节来临,烈士的生前战友——服务队成员余新明、陈炜、姚锋等6位老兵,就自发带着过年礼物来看望……

  时光回溯到1985年,退役回乡的余新明、陈炜、姚锋等6人被安排到当时的供电局,他们牢记生死承诺、一起踏上“寻亲”之旅:徐寿如父母、欧阳林父母、刘长林父母、秦德本父母……从此,6位队员就成了18位烈士父母的儿子,称烈士们的父母为“爹娘”。那时,他们每月工资只有40多元,但6人和战友们一起凑了4000元作为“抚恤金”,送给“爹娘”。

  从服务队成立起,每年春节前,队员们都带上年货挨家挨户看望烈士父母,哪位“爹娘”过生日,大家都要一起上门祝寿。烈士秦德本的母亲生病,队员们安排住院、轮流看护,替烈士膝前尽孝;烈士刘生华的母亲离世,他们像儿女一样忙前忙后、料理后事;烈士张建华家屋顶漏水,服务队帮着整修一新。2016年,余新明和战友自掏腰包,带着7位“爹娘”去湖南旅游,老人们多数都是这辈子第一次离开如东,激动得不得了,逢人就说:“这些孩子真好啊,跟我们亲生的孩子一样亲。”

  这样的事还有不少。比如,如东县高新区碧霞社区76岁的管惟川老人家里线路老化导致故障,服务队的刘跃平自费购买插座、灯具,携带电线名队员一起赶到老人家中帮助服务。“无偿更换了线路和插座,安装了节能灯,家里电器好用了,灯也亮堂了。”这位无私照顾生病邻居40多年的“中国好人”生病后,得到服务队的照顾,演绎了一则小“中国好人”帮助老“中国好人”的佳话。 比如,退役军人党员服务队设立“爱心帮扶专项基金”,资助孤寡老人、伤残军人等200多人,捐资金额32万余元;再比如,他们为特困职工、伤残人士等困难群体提供各种服务1.9万多次,用赤诚相助书写小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