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官网下载:2021-2022年度医药健康投资竞争力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4-05-13 07:38:55

  医药健康行业投资环境正在经历巨变。受估值倒挂、国家集采等因素影响,行业泡沫正逐渐被挤出,同时,技术的进步,又为行业发展助力。面对国内16万亿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什么样的企业更受资本青睐?医药健康行业的投资热点在哪些领域?透过2021年7月-2022年6月间医药健康领域投资数据解读,或可感知诸多变化。

  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2021年7月-2022年6月间,国内医药健康领域一级市场共发生融资事件1611起,其中人民币融资事件1459起,占比90.56%,美元融资事件152起,占比9.44%。

  统计期内,披露具体融资金额的事件共401起,其中人民币融资303起,美元融资98起,医药健康领域披露的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共计1975.09亿元(仅统计披露数据)。从融资数量和融资金额的趋势上看,2022年上半年,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融资活跃程度,与2021年下半年相比明显放缓,这与统计期内股权投资市场的整体趋势相符。(见下图)

  具体而言,从融资事件的数量上看,统计期间内,2022年1月融资最为活跃,共有融资事件199起,2022年5月则最为低迷,仅有77笔融资。整体上,医药健康行业2022年上半年融资活跃程度较2021年下半年有所放缓,且幅度较大。

  从融资金额上看,统计期间内,单笔过亿元人民币的大额融资事件共288笔,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1368.21亿元,融资金额排名前25.69%的融资事件占据了约69.92%的融资金额,头部效应明显。其中,最大的一笔融资为创新药物研发平台上海齐鲁锐格医药研发有限公司在2021年12月完成的战略融资,融资金额15亿美元,投资方为美国礼来公司。

  从融资事件的细分行业来看,统计期间内,数量最多的行业是医药行业相关融资,共有645起融资,占比40.04%,其次为医疗器械,共有512起融资,占比31.78%,其余依次为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以及医药健康其他,分别为198起、173起、56起和27起。(见下图)

  从投资阶段看,统计期间内,A轮融资事件最多,共计477起,其次为天使轮、B轮和PRE-A轮,分别为215起、209起和192起,四项总计占全部融资事件的67%以上。整体趋势上,医药健康行业融资以中早期阶段的项目为主,由于后期项目投资估值较高,而机构更希望从早期项目中发现机会,但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投资风险。但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种子轮、天使轮的融资活跃程度会降低,市场对较早阶段的项目愈发谨慎。(见下图)

  在“十四五”规划中,医药健康行业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首年,为了鼓励和支持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各政府部门密集发布产业政策,引导行业发展。

  2021年12月28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药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针对企业创新性,我国在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改善临床试验生态环境、加强创新药专利保护等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大大推进了我国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的上市速度。今年2月,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发布《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及时总结转化抗疫应急审评工作经验,加快创新品的审评速度。

  自2018年国家集采开始至今,药品领域已开展了七批集采,领域开展了三批。随着集采范围的逐步扩大,这一国家行为也将影响整个医药健康行业。对公司而言,中标与否都是喜忧参半。

  近年来,慢慢的变多的创新药企不再满足于“me too”或“me better”,更多创新药企希望避开国内扎堆的靶点,进入first-in-class,研究真正的创新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因此,着眼于全球的创新势在必行。“全世界创新+中国研发+国际验证”的模式,或将为国内药企的创新探索出可行路径。这种模式结合了中美两边的优势,在中国进行研发,优点是团队成熟和快速。首先在美国审批和商业化,优点是美国的审批路径相对成熟,且市场购买力强大,商业医疗保险体系支付能力相对较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创新药行业发展仍处于快行道,但近年来,随着国内证券交易市场的波动加剧,创新药这一对研发资金重度依赖的行业,其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行业也一改过去估值一路向上的整体趋势,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发展现状,并购案例日渐增多。与此同时,过去创新药企“唯管线论”的模式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少公司开始收缩管线,行业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也更加考验创始团队对于战略方向的把握。

  随着技术的进步,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也体现在医疗设施、数据处理、医院网络、等每个方面,这不仅明显提升了诊疗效率,还为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增长空间。

  在智慧医疗的细分赛道方面,诸多机构更关注患者基数和高增长赛道、以及未来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强的领域,例如AI在新药研发等TO B领域的应用,可复制的医疗资源AI化和数字化等。

  随着医药健康行业市场规模的迅速增加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科技公司也开始利用技术优势在智慧医疗领域积极布局。科技公司通过运用显示、传感、AI和大数据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将科技与医学相结合,建设智慧健康体系,推动健康科学技术产品和技术产业化发展。一方面科技公司可以扩展新的业务场景,同时还能通过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实现对医疗行业的赋能。

  医疗行业发展需要协同、需要创新,有了科技公司的融合,可以为医生带来更多眼和手的延伸,也更有希望将资深专家的经验和积累多年的知识做迁移,能够让中国医生拥有更多的武器武装。

  近年来,受复杂经济环境影响,证券交易市场表现低迷,医药健康行业在一、证券交易市场估值倒挂现象都会存在。证券交易市场的传导结果正逐渐在一级市场中显现,在融资端,一级市场中的医药健康项目融资进程放缓,估值普遍回调,同时,在退出端,医药健康企业IPO也有明显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医药健康行业起步较晚,特别是创新药和等细致划分领域,很多企业在管线的研发上仍采取跟随策略,而随着境外资本在国内投资的放缓以及境外上市方面的艰难,也进一步为我们国家医药健康行业的投融资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

  统计期间内,我们国家医药健康企业共发生IPO数量为75起,同比下降21.33%。其中,A股IPO49起,港股IPO29起,美股上市仅有1家,为美际在2022年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也成为2022年的第一只中概股。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IPO不再是基金项目退出的唯一路径,并购交易日渐活跃。随着我们国家多层次长期资金市场的日渐成熟,并购交易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也不断出台利好政策,鼓励支持养老金、等各类长线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同时大量政府引导基金也将医药健康领域视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布局之一。医药健康行业一级市场资金结构正在得到优化。

  除了股权投资机构外,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成长出诸多在产业规模和资金方面都颇具优势的企业。这些产业方也纷纷出资设立或参投产业基金,深化医药健康领域产业链布局。

  与市场化机构不同,相较于中短期的资金回报,产业资本更关注从长远角度所投企业与自身业务在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或弥补自身产业空白。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0家医药健康行业的上市公司宣布参与或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作为医药健康行业中最大的细致划分领域,医疗器械不仅市场规模巨大,而且技术迭代也十分活跃。在行业中,医疗器械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设施和体外诊断(IVD)等四个大类。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高度分散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之中,公司数不断增多。艾媒咨询研究报告显示,我们国家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在2022年达到12529亿元人民币,2025年将达18414亿元。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国家和地方在政策上也不断加大力度,支持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创新。

  2022年6月,上交所发布《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不再要求企业盈利,甚至没有到达营收阶段的创新企业,也可上市融资。今年8月,国内医学影像龙头联影医疗在A股科创板挂牌上市,其一路受到资本热捧,成为今年最重磅的IPO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未来我们国家医疗器械行业也将追随全球发展的新趋势,行业集中度有望得到逐步提升。IVD、高值耗材、机器人等细致划分领域具备大量国产替代机会。

  IVD行业是医疗器械行业的最重要的细致划分领域之一,现有市场规模巨大,行业发展稳健。上个世纪70年代末,IVD行业在我国逐渐兴起。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的IVD行业取得了较大进步,目前在我们国家医疗器械行业中占比为11.39%,低于医疗设施和高值医用耗材。我国目前在IVD领域的人均消费不到20块钱,而发达国家这一个数字能达到160-200元,是我们的10倍,所以我们未来的成长空间是非常大的,乐观估计未来10年内,我国的IVD市场规模仍能以15%的速度增长,是医疗器械领域内确定性较高的赛道。

  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IVD生产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从事IVD生产的企业共1392家,市场规模最大的迈瑞医疗其国内市场占有率也仅有3.5%左右,本土企业在规模、技术、产品质量方面都与国际有名的公司存在比较大差距。未来,国产化空间巨大。

  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创新药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被称为“卖水人”的行业市场规模也迅速增长,同时,我国相应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因此,尽管行业在国内起步较晚,但行业增速已明显高于全球市场,进入爆发期。

  CRO是服务于创新药企的行业,近年来随着行业整体投融资降温,CRO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其早期发现、工艺技术开发等所有的环节的创新能力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这也需要CRO企业在研发上持续不断地支出。未来我国CRO行业壁垒将进一步提升,差异化竞争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也将随之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我们国家创新药行业的发展,国内创新药企开始在走向海外,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临床试验和新药申报。相应地,也需要CRO企业具备这方面的服务能力。由此,国内CRO企业在开展国内业务的同时,这一些企业也逐渐参与到全球的CRO角逐中。

  近年来,mRNA新冠疫苗开发火速升温,资本不断向这一领域聚集,相关领域上市公司和初创药企发展迅猛,从而也加速了mRNA行业的发展。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mRNA疫苗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460亿美元,非新冠疫苗mRNA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达到281亿美元。

  mRNA疫苗的运用场景不仅限于传染病预防,在治疗肿瘤、免疫疾病、罕见病等领域具有令人期待的发展空间,并有望大面积替代传统疫苗。国内的创新药企斯微生物,除了正在开展mRNA在新冠疫苗领域的临床试验外,还同时开展了其在恶性肿瘤方面的临床研究。

  但与此同时,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mRNA仍为新兴的生物技术,其风险依然高企,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和时间进行研发投入。

  近年来,随着时下人们对健康愈加关注和多元化支付体系的完善,肿瘤和罕见病治疗得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其中,CGT(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在科技和资本的多重作用下,发展速度尤为惊人。

  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中,Biotech公司为行业的主要玩家。截至2020年末,全球的500家基因治疗公司中,有接近80%为初创企业,在中国,则有75%的基因治疗公司为初创企业。由于CGT行业高企的研发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因此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面对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CGT行业也成为医药投资的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其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2021年,全球CGT领域融资总额约225亿美元,过去4年的复合年化增长率达到31%,在中国,2021年CGT的融资总额约100亿元人民币,近5年的复合年化增长率高达79%。同时,诺华、罗氏、等大型国际药企也纷纷通过并购方式加速布局CGT。

  虽然我国的CGT行业发展势头向好,但由于创新药体系整体起步较晚,因此行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一些核心关键环节的技术和人才积累、监管政策等配套方面,我国任旧存在较大的空白和短板。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美行业发展迅速。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到2274亿元,增速在全球领先,达到15.1%,占全球医美市场规模21.9%。

  在渗透率和用户数量方面,与发达市场10%左右的市场渗透率相比,中国医美行业渗透率仅为3.6%,2022年,我国医美消费用户规模将超过2000万,未来中国医美消费人群有望突破1.5亿。

  从产业链角度上看,上游为耗材、药品和医美器械制造商,其中,器械制造由于其研发、注册、获批及认证所需的时间和资金等投入较多,因此行业壁垒较高,目前仍以国外知名厂商为主,而医美耗材的国内企业较多,行业内竞争十分激烈,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有望快速实现国产替代,市场集中度也将随之上升。

  产业链中游的医美机构,行业内竞争尤为激烈,但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专业的医生团队为医美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比较大的人才缺口,因此这也是制约医美机构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业链下游则为获客渠道,其中,互联网医美平台逐渐成为消费者获取信息主渠道。在当前流量见顶的互联网环境和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线上医美平台也将进一步规范。

  过去两年,在一级市场,学开始受到资本追逐。天风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学VC投资热度显著上升,一季度和二季度投资额提升快速;三季度全球合成生物相关企业融资额创单季度历史新高,投资金额高达61亿美元,比前期提高33%。

  以科研为开端,合成生物学在过去10余年中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向产业。其作为底层工具应用于诸多领域,不但为人类造物提供了新的方式选择,还正在快速成为碳中和背景下绿色制造的重要思路。在创业者和投资人看来,合成生物制造过程兼具绿色环保与降本增效优势,其技术应用有望加快我国双碳指标达成。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地多部门发布有鼓励合成生物技术发展的文件。从区域产业发展来看,上海、深圳、天津三个城市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发展迅猛。

  在中国日益进入老龄化社会与民众健康需求持续升温的共振下,众多创投资本纷纷看好互联网健康管理这个赛道的蓬勃发展趋势。特别是受近年来的疫情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线上就医以及线上慢病管理需求激增。

  这与技术进步和政策鼓励等一起,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据国家卫健委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国已审批设置1700余家互联网医院,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

  众多线上健康管理平台则更多聚焦在构建互联网诊疗生态,解决医疗医药触达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医疗支付体系尚不完善,线上就医无法有效连接理赔端。这既制约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的未来业务拓展空间,也令“互联网+医疗+医药+保险”难以形成闭环与极强协同效应,彼此促进推动各自业态持续发展。目前已有企业在支付方向发力,从源头方面降低民众的诊疗支付压力,完成互联网健康管理产业闭环。